沃倫·巴菲特對經濟的擔憂
巴菲特的大規模減持行動近期,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再度引起全球投資者的關注。他剛剛賣出了超過 40 億美元的蘋果(Apple)股票,同時減持了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41% 的持倉,價值超過 10 億美元。此外,他還 清空了在 T-Mobile 的所有股份,但仍保留 Charter Communications 的部分股票。
這標誌著巴菲特已連續 11 個季度為淨賣家,上一次作為淨買家要追溯至 2022 年第三季度。
這些持續的拋售行為,使得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的現金儲備達到 創紀錄的 3440 億美元——這是該公司 30 年來的最高水平。
當「股神」停止投資、轉而囤積現金時,市場自然會產生疑問:
巴菲特是否察覺到了經濟未來的不確定風險?
巴菲特歷次「現金為王」的時刻
事實上,這並非巴菲特首次在市場高位時選擇持現。
- 2007 年:他在全球金融危機前一年大舉持現,隨後美股暴跌約 60%。
- 2009–2010 年:他於低點逆勢加倉,成功抄底。
- 2021 年底:他再次提高現金配置,不久後市場進入 2022 年熊市。
巴菲特一貫聲稱自己不會「預測市場」,也不會根據經濟前景作出投資決策,但他審慎的行為往往成為市場的重要風向指標。
三大原因:巴菲特為何謹慎
分析師指出,巴菲特目前積累大量現金的原因主要有 三個:
1. 缺乏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目前股市估值處於極高水平。巴菲特最常使用的「巴菲特指標」(即股票總市值與美國 GDP 之比)已超過 200%,創下自 1947 年以來的新高。
這意味著美股總市值已是美國經濟規模的兩倍以上。
部分估值過高的現象,源於 人工智慧(AI)熱潮。
連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都公開警告,目前的 AI 市場「存在泡沫」。
因此,巴菲特選擇在高位獲利了結,例如減持蘋果等高估值公司。
同時,市場集中度亦創歷史新高——標普 500 指數前十家公司佔整體市值逾 30%。這種高度集中化的市場結構,令整體市場更加脆弱。
2. 美國政府債務危機與美元風險
巴菲特的第二個擔憂是 美國國債水準飆升。
目前,美國債務總額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
歷史經驗顯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往往依賴 印鈔彌補赤字,最終導致嚴重通貨膨脹。
在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巴菲特直言:
他警告稱,隨著政府持續舉債與開支,美聯儲可能被迫進一步印鈔,從而削弱美元價值並侵蝕民眾的購買力。
3. 策略防禦:持現與抗通膨資產配置
巴菲特並非僅僅「坐擁現金」。
他同時在 選擇性增持能夠抵禦經濟波動的企業,例如:
- 房屋建築商 D.R. Horton
- 戶外廣告公司 Lamar Advertising
- 工業巨頭 Nucor
這些企業具有三個共同特點:
- 擁有 實體資產(房地產、工廠與設備),能在通膨時期保持價值。
- 擁有 穩定現金流,即使在經濟動盪時仍能持續盈利。
- 估值合理,具備足夠的安全邊際。
通膨與利率:市場的另一面
儘管巴菲特態度謹慎,但部分投行對前景仍持樂觀態度。
目前,美國通膨率維持在約 2.7%,並未再度升溫。
多家金融機構預測,美聯儲將於 明年年底前 把聯邦基金利率降至 3% 至 3.25% 區間,顯示通膨壓力正在逐步緩解。
結語:價值投資的堅守
歸根究底,巴菲特的策略始終根植於 價值投資哲學:
當市場缺乏符合他標準的投資機會時,他寧願 耐心等待、積累現金,而非盲目追逐高估值資產。
在動盪的經濟環境中,巴菲特的謹慎或許正是一記警鐘,提醒投資者在市場狂熱中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