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高位!7.2 兆美元資金「撤離股市」,背後釋放了什麼訊號?

7.2 兆美元——這是目前在股市之外「觀望」的現金總額,並且剛剛創下歷史新高。這個數字甚至超過英國與法國兩個經濟體的總和,且仍在快速上升——僅過去兩年內,該資金就增加了 2 兆美元。相比之下,從 1981 年到 2001 年,這筆現金花了整整 20 年才達到相同的增長幅度。

這筆巨額資金多數被存放於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Funds)中,即低風險的避險資產,例如現金、短期國債等。投資人會將資金暫時停放於此,等待更具吸引力的入市時機。聽起來這像是潛在利多,但歷史數據告訴我們,情況或許沒這麼簡單。

三次經濟衰退,都發生在貨幣市場資金暴增之後

回顧歷史:

  • 在 2000 年代初網路泡沫破裂之前,貨幣市場基金曾快速擴張;
  • 不到十年後,該基金再次快速創高,緊接著便是 2008 年的房地產泡沫與金融危機;
  • 再到 2019 年,資金再度激增,而後新冠疫情來襲。

如今,我們再次看到類似現象。那麼問題來了:這是資金等待進場的訊號?還是市場即將下跌的預警?

為何投資人紛紛選擇持有現金?

這實際上是一個理性選擇,主要基於兩個核心因素:

  1. 現金的收益率上升
  2. 投入市場的風險增加

目前短期利率處於高檔,使貨幣市場基金的吸引力遠高於過去。

看看這張圖表——展示了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與通膨率的對比情況。可以看到,過去兩年聯準會基準利率一直高於通膨率,目前利率為 4.3%,而通膨率為 2.4%。即便美聯儲已開始進入降息周期,但貨幣基金的報酬仍極具吸引力。

這意味著,投資人能在無風險資產中穩定獲取超過 2% 的報酬率,在當前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無疑是更穩妥的選擇。

當前股市估值處於極高水位

對比 2021 年,當時現金利率幾乎為 0%,而通膨高達 5%,持有現金毫無吸引力,簡直是「吃灰」。若用通膨率減去聯邦基金利率,能得出兩者間的「利差」。當利差為正,代表現金收益率跑贏通膨,持有現金變得划算。

在 2010 年至 2019 年間,利差為負,貨幣市場資金增長幾乎停滯。自 2023 年中以來,利率再度超越通膨,現金回流明顯升溫。

巴菲特指標:市場估值可能過高

另一個阻礙資金進入股市的原因在於:市場缺乏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尤其在估值過高的背景下。

讓我們看看著名的**「巴菲特指標」**:股市總市值 ÷ GDP。這是一項衡量股市是否被高估的指標。

目前該比值已高達 200%,代表股市總市值是美國年度 GDP 的兩倍,創下歷史新高。相較長期平均,這個水準已高出將近 兩個標準差。

對於像巴菲特這類的價值型投資人來說,這意味著:大多數公司已經嚴重高估,潛在回調風險升高。因此,與其冒高風險投入股市,不如穩穩持有現金,並賺取可觀利息。

房市也難以入手,現金配置價值更凸顯

在風險規避情緒升溫之下,有些投資人可能轉向房地產,但目前房價與利率雙高也讓該選項變得困難。30 年期抵押貸款利率已升至 2006 年以來新高,回到房地產泡沫前的水準,導致許多首購族望而卻步。

這也進一步強化了「持有現金」作為資產保值工具的吸引力。

投資人正將貨幣市場基金納入資產配置核心

總結來看,誘人的現金利率 + 高估資產的吸引力下降,使得越來越多的資金轉向場外觀望。

那麼,這樣的情況對股市意味著什麼?

讓我們參考歷史背景——圖表顯示,貨幣市場基金與標普500指數的關聯性:

在 1980 年代與 1990 年代,兩者呈現同步上升趨勢。這代表:現金堆積並不必然導致股市下跌,因為當時聯邦利率也高於通膨,現金同樣具有吸引力。投資人將貨幣市場基金納入資產配置中,一邊參與股市,一邊賺取無風險收益。

所以,儘管市場中現金激增看似風險訊號,但在利率高於通膨的背景下,這可能是一種理性的資金配置方式。

牛市起點還是風暴前兆?關鍵在於決定性力量是誰

這也讓市場產生分歧:

  • 一方面,風險趨避者因估值過高轉向持有現金;
  • 另一方面,風險偏好者仍持續押注股市,甚至投入黃金、比特幣等替代資產。

要判斷我們當前處於牛市起點還是風暴前夜,關鍵在於:接下來是什麼成為「決定性力量」。

這引出兩種可能的情境:

樂觀情境:

若美聯儲持續降息,股市穩步回升、波動性降低,那麼這 7.2 兆美元的場外資金可能重新進場,推升資產價格,形成與 1980、1990 年代相似的「現金與股市齊漲」局面。

悲觀情境:

若聯準會維持高利率,股市漲勢乏力甚至回跌,那麼更多現金將繼續累積場外,成為風險訊號,就如同科技泡沫與房市危機爆發前的模式。

Capital.com 將持續追蹤貨幣市場基金的流動趨勢,以及投資人如何部署這筆鉅額現金,並為您帶來最新市場觀察與解讀。

 

Capital.com 是一個僅執行交易的經紀平台,Capital.com 網站上提供的內容僅供參考,不應被視為銷售要約或購買其適用產品或證券的要約邀請。對於所提供資訊的準確性或完整性,不作任何陳述或保證。

 

此處所提供的資訊不構成投資建議,也未考慮任何投資者的個人財務狀況或目標。任何可能提供的與過往表現有關的資訊都不是未來結果或表現的可靠指標。

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Capital.com(或任何附屬機構或僱員)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對因使用所提供的資訊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任何人根據該資訊採取行動均需完全自行承擔風險。

任何可構成「投資研究」的資訊均未按照旨在促進投資研究獨立性的法律要求編寫,因此應被視為行銷傳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