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对大豆、玉米和小麦的需求推动了全球市场,因此许多农产品的价格今年创下多年新高。
过去三年中国农产品进口不断增加,在2020 年,中国大豆、玉米和小麦的需求激增。为应对物价上涨和供应短缺,中国宣布了一项新的农业政策,以确保该国的粮食充足。
中国新的农业政策会影响2022年及以后的需求和价格吗?
中国粮食完全自给是否能梦想成真?
中国国务院在9月16日宣布,国家将实施《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农业政策,以提高和保障国内粮食的生产。
根据该计划,中国的目标是到2022年,建设10亿亩(中国单位面积相当于1/6英亩)——相当于1.667亿英亩的高标准农田——生产5亿多吨粮食。
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将扩大到1075亩(1.792亿亩),生产5.5亿吨以上的粮食。政府计划升级现有的 2.8 亿亩(4670 万英亩)农田,以提高作物产量。此外,到2030年,高标准农田面积将继续增长到12亿亩(2亿亩),保证粮食产能超过1.2亿吨。
为了推进该计划,中国政府将在未来 9 年内开始在 1.1 亿亩(1830 万英亩)的农田上建设现代节水灌溉系统。
中国采取了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传统政策,并在今年的第14届的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实现粮食保障的策略。
然而,随着中产阶级人口的增长,多肉饮食的需求也在上升。猪肉消费是中国中产阶级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大部分粮食和油籽产量被用作动物饲料以维持不断增长的猪群。
这导致中国对谷物和油籽的需求增加,正如去年创纪录的进口量所证明的那样。因此,商品市场的参与者仍然不相信中国能够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在 2 月份发布的报告中,农业贸易出版物 Agrimoney 的分析师写道:
中国软商品进口量在2021年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在 2020 年进口了创纪录的大豆、玉米和小麦。其中大部分用作动物饲料。在 2018 年和 2019 年,非洲猪瘟 (ASF) 摧毁了中国的养猪场,此后中国正迅速重建其食用猪的养殖。
2020 年中国小麦、玉米和大豆进口量的增长尤为明显。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小麦和玉米进口量同比增长一倍以上,分别达到 838 万吨和 1130 万吨,而 2020 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同比增长 13% 达到1.003 亿吨。
2021年中国对这些农产品的需求继续提升;今年前八个月的玉米进口量为 2140 万吨,已经超过了 2020 年的历史新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估计今年玉米进口量为2600万吨。
预计2021/2022年大豆进口量也将上升
根据 标普全球普氏分析的数据,预计中国在 2021-2022 年和 2022-2023 年将分别进口高达 1.02 亿吨和 1.04 亿吨的大豆。他表示:
大豆被压碎制成豆粕来喂猪,而玉米是发酵用于补充动物饲料的氨基酸的主要原料。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国。
随着国家重建食用猪的养殖,中国动物饲料中大豆和玉米的消费量不断增加,从而将这些商品的价格推向多年新高。
6 月 7 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CME) 的 11 月大豆期货交易触及每蒲式耳 14.80 美元的盘中高点,然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下跌。9 月 21 日,11 月合约收于 12.74 美元。尽管大豆价格下跌,但仍处于七年高位。
12 月玉米合约也在 5 月 7 日升至每蒲式耳 6.38 美元的盘中高点,然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下跌。9 月 21 日,12 月合约收于 5.17 美元。尽管玉米价格下跌,但仍保持在八年高位。
同样,12 月交割的小麦期货在 8 月 13 日达到每蒲式耳 7.86 美元的盘中高点,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下跌。 9 月 21 日,12 月合约收于 6.90 美元,徘徊于接近八年高位。
中国国内大豆和玉米价格比美国的更高
由于国内需求量高,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交易价格一直高于美国期货。9 月 22 日,大连商品交易所 (DCE) 的等价大豆 11 月合约收于每吨 4,624 元(715.40 美元),相当于每蒲式耳 19.47 美元。
同样的,在9 月 22 日,11 月 DCE 玉米合约收于每吨 2,470 元人民币(381.90 美元),相当于每蒲式耳 10.39 美元。
切记过去的表现并不能成为未来回报的指标。在投资任何金融资产之前,自行研究至关重要。
2021 年可以如何以及在何处交易软商品
一种交易现货软商品(包括英国小麦、棉花、英国糖、美国糖、美国可可、英国可可、罗布斯塔咖啡、阿拉比卡咖啡和橙汁 )的方式 是在 Capital.com 上使用差价合约(CFD)。
差价合约让您可以从正负的价格波动获利。如果您预计价格会上涨,您可以建立多头头寸。如果您认为它会下跌,则可以做空该商品。
差价合约交易的另一个优势是您可以使用杠杆以较少的初始资本开立更大的头寸。但是,请切记,如果股价与您预测的不一致,杠杆将带来更大的损失。
在投资之前,请确保您了解差价合约的运作原理。切勿投资您无法承受的损失。通过我们的综合指南了解有关差价合约的更多信息。
在 Capital.com 上创建帐户以了解市场的最新消息以把握最佳交易机会。